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跟夏昊霝老師對談訪問(三) - 視覺敬拜 (Visual Worship) 藝術對情感表達的優點與缺點

media4christ: 謝謝你的鼓勵! 因為我在大學時期一直參與校園的禱告運動, 所以常常跟不同教會的弟兄姊妹相處和NETWORK. 感謝主! 以我所知, 已經有一所我外面網絡中認識的教會, 因牧者和事奉同工上完我們的研習工作坊後, 會轉用動態敬拜投映軟件, 在多堂崇拜中加入視覺敬拜的元素.

mark: 感謝主讓你對整個國度的需要有負擔,也沒有大教會或專業的包袱。這是很好的開始,願你繼續努力,無私無我,只為一個目標:榮耀神。願你也有如倪柝聲的心志:「為己無所求、為主求一切」。

media4christ: 最近有網友在我們MEDIA4CHRIST 事工的 FACEBOOK GROUP 跟我們有些頗深入的討論, 也令我想起你所寫的提醒. 請問你對這類意見有什麼回應呢??

(請見: http://media4christ.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25.html)

mark: 你所提到的連結,我的想法是這樣的。那段影片我七八年前就看過了,的確感人,當時在網路上也引發了很多影片中的安排「是否合乎神學」「是否有不當暗示」的討論。也因為有這些討論,我就又再回頭去看了這個影片好幾次,試圖找出那些所謂不合乎神學,或有不當暗示的地方。不過我當時卻從這樣的過程中,發現了另一個「更重要」的事情,現在可以大致跟你分享一下。

因為反覆看了這個影片,我發現自己內心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你一定也曾感覺到。那就是,隨著看的次數增加,那種震撼與感動,卻相對越來越少;相反的,理智的批評,則越來越多。

或許我們可以問這樣的一個問題:「多媒體是一種傳達『理智邏輯思考』的工具?還是傳達『情感』的工具?」當然,兩者都可以傳達,但比較適合傳達什麼呢?其實,我以前在中原大學教批判思考,學哲學也學了很久,我很清楚一件事情,理智邏輯思考類的資訊(如同一篇論說文),需要的只是清晰表達,而不是「多媒體」。多媒體當然可以輔助資訊的傳達,但其實幫助不大。但是,傳達情感,傳達一個意念,多媒體就很有用了。
比如說,當我想跟太太傳達我的愛慕,我不會用太理智而邏輯的論證來「證明」我的愛,而會用燭光晚餐、玫瑰花等等的「媒體」(我們也稱之為多媒體吧)來幫助我傳達我所想要傳達給太太的「情感」。然而,討論家裡該怎麼花錢,比較需要就事論事,比較像論說文,需要彼此的說明、彼此理智的討論。多媒體的表達方式就有點太過間接了,雖然這個時候燭光晚餐與玫瑰花還是多多少少有助於我們能討論得更順暢,保持更良好的討論氛圍,但畢竟直接的幫助不大。

有了上述的觀念,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我們談到,當我自己反覆看這個影片時,所觀察到的內心變化歷程:「隨著看的次數增加,震撼與感動少了,理智與批判卻多了。」為什麼?其實這反應了多數人對所有事情的經驗。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個新東西的感受,總是新鮮的,通常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理智與情感會在多媒體的播放過程中同時被運用,同時參與在觀賞的過程中;而多媒體這個媒介又最擅長於對我們的「情感」說話,於是我們容易因此而有「感覺」和「感動」。不過,同樣的多媒體內容放多了,我們感覺的這一部分就會開始慢慢麻木。因此,雖然理智與情感,依然同時在我們觀看同一個多媒體內容時參與在過程中;但是因為情感上,我們已經感覺不到新鮮了,因此理智的運作相對就被突顯出來了。比較起來,我們第一次看一個精心設計的影片,雖然理智與情感都有參與,但情感部分在觀賞的過程中是比較被突顯的。而隨著看的次數多了,感覺漸漸麻木了,我們理智參與的部份就會顯得多起來了。於是同一個影音內容,隨著我們看的次數增加,會漸漸達不到原本設定用來傳達「情感」的果效。這就像什麼呢? 其實就像我第一次送玫瑰花給太太,她會很開心。但如果因為他開心就每天都送,可能送到第十天,她也會開始麻木了。說不定心裡還會開始想說:「嘿!你怎麼這麼浪費錢,一直買花,你難道不知道,花沒多久就會謝掉嗎?這樣真的值得嗎?」 送花是一樣的(多媒體內容一樣),但「隨著看的次數增加,震撼與感動少了,理智與批判卻多了。」

我們再回頭來想想這個影片。其實很多人看第二遍時的感覺,與第一遍已經大異其趣了,心理的感覺,慢慢從感動,演變成反覆思量,再一遍遍的看,最終恐怕也都難免找到一些可能他覺得安排不合宜的地方,甚至開始批判這個影片的邏輯。但是,看多少遍感動才會開始減少?理智批判才會開始增加呢?這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向來習慣邏輯理性的運用,有些人則情感向來比較豐富。若用認知科學的分法粗略的區分,這兩種人可以說一個是左腦型的(理智、數理邏輯較發達的),一個是右腦型的(情感、圖像思考、語言感受較敏銳的)。這是神造人的不同,沒有孰優孰劣。但也因此,我們無法得出一個一體通用的標準,來判斷究竟一個多媒體內容放了多少遍以後,會開始讓人麻木。我們只能概略的說:「當一個多媒體內容被無意義的反覆使用,重複出現,它的影響力通常會開始遞減。」

(至於上述那段影片,究竟是否不合宜,是否不合乎神學,是否暗示了一些不當的神學觀點,這則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端看你從什麼角度與什麼觀點來看這個問題,我們這邊就不細究了。)

感謝主的是,單單就「投影字幕」而言,不會像這個影片一樣,任意被反覆播放這麼多次。投影字幕只在聚會中依照需要的次數播放,聚會結束或歌唱完了,就用完了。因此單就「投影字幕」與「上述這段影片」來做比較,你會發現,他們在本質上是有一點差異的。然而,如果我們的思考就停在這裡,那我們可能太膚淺。讓我們繼續想下去。

其實,雖然以「單次聚會中的投影字幕」與「上述這段影片」相比,投影字幕並不至於一直被反覆播放,因此還能繼續維持其對人的「情感」說話的功能;但如果我們把「單次聚會中的投影字幕」換成「整個投影字幕事工」呢?那麼整個事工恐怕難免就得跟「這段影片」一樣的了。

就算每次聚會,投影字幕背景的動畫都是最新、最原創,從來沒在其他時候用過的,就算每次負責的多媒體同工都創意十足、點子不斷。但是時間久了,每次聚會都是多媒體、動畫投影、多媒體、動畫投影......會眾終究還是會開始漸漸感到麻木,最終會「視而不見」,終究會開始「沒感覺」,甚至會開始「四處尋找新的感覺」。當然,我們可以說這是會眾的不成熟所導致的,因為一個成熟的會眾,享受的是與神的關係,因此對成熟的會眾而言,有投影也好,沒投影也罷;有動畫也好,沒動畫也一樣好。但是對其他人而言,一開始新鮮的玩意,終究會「過時」,會開始「麻木」。差別只是從新鮮演變成麻木的時間不同而已。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教會,唱歌向來沒辦法唱歌詞複雜的歌,因為他們實在太窮,經費有限,買不起當時幾乎所有教會都有的詩歌本,所以他們只能唱一些大家都記得住的,歌詞簡單、旋律也簡單的歌。雖然這些歌也很好聽,但唱來唱去就只有這幾首,久而久之大家也開始覺得需要有所改變了,但他們沒錢做改變,怎麼辦?於是他們開始努力的禱告,求神幫助他們,他們對神禱告說:「主啊!幫助我們,我們的敬拜需要更新了,但是我們沒錢」。有一天,上帝派一個人,給了這個教會一比為數可觀的奉獻,他們高興得手舞足蹈,因為上帝聽他們的禱告了,教會可以買詩歌本了。終於,燙著金邊,書皮精美的詩歌本一箱一箱的送到了教會,弟兄姊妹興奮的程度難以言喻。他們終於可以在詩歌敬拜中更深入、更有內容,因為從此大家都可以在唱詩的時候,唱一些旋律更複雜美麗,歌詞真理更豐富的詩歌了。過了十幾二十年,新的詩歌不斷被創作出來,科技也越來越更新了。這個教會依然用著那些詩歌本,只是金邊的顏色慢慢暗沉,也有好幾本的書皮已經脫落了,弟兄姊妹也越來越不愛唱裡面的詩歌了。更有甚者,他們發現有一種新科技叫做「投影機」,能夠把詩歌歌詞投射在教會前面的螢幕上,這樣大家都不用在敬拜時低著頭,自顧自的看著詩歌本,而可以台著頭,跟大家互動,甚至舉目仰望神。可是,這個教會還是沒錢。他們又開始禱告說:「主啊!幫助我們,我們的敬拜需要更新了,但是我們沒錢。」有一天,上帝派一個人,給了這個教會一比為數可觀的奉獻,他們高興得手舞足蹈,因為上帝聽他們的禱告了,教會可以買……「投影機」了。於是他們把老舊的詩歌本都收起來,換上嶄新的投影機,大家都覺得這是我們教會的一大進步。


請問:接下來這個教會會經歷什麼事呢?恐怕是在不知道多久的將來,他們的投影機又老舊了,又需要「敬拜更新」了,於是把投影機換成了液晶單槍投射器,把投影片換成了Power Point軟體。再接下來呢?Power Point也不夠看了,因為如果背景能夠是動畫會更好。在這每一個「置換」的過程中,他們都向神禱告說:「主啊!幫助我們,我們的敬拜需要更新了,但是我們沒錢。」而信實的主也垂聽他們的呼求,滿足他們的需要。但為什麼要「升級」?只能唱簡單的詩歌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買詩歌本?因為一個新的東西雖然能給人新鮮感,但時間久了,就會讓人麻木。這也是為什麼詩歌本會被收到書架上,而投影機被請出來的原因。當然,這也是為什麼投影機終究會被收到櫃子裡,然後換液晶單槍投射器上台,Power Point被換掉,換成了……。

因此如果你把「整個投影事工」看成一個「個體」,我們就不得不嚴肅的面對一個早晚會發生的問題:「有一天今天新鮮的事工,明天會麻木。」因此,「上述這段影片」你反覆看,終究會看到麻木沒感覺,然後難免你會用你的理性批判一番(可能批判得還真有道理),最終你會忘了他的存在。同樣的,雖然我們不樂意見到,但我們可以預料,多媒體有一天也會面臨完全一樣的問題,被大家用到麻木沒感覺了,然後開始理性批判,開始尋找「更新的媒體」,然後最終忘了今天所謂的多媒體動畫字幕的存在。

不只如此,讓我們不要一下就把時間的斷限拉到「整個多媒體事工」這麼長,而把時間的長度設定在「一次聚會的詩歌敬拜部分」就好。其實仔細觀察,好的多媒體內容在聚會的一開始的確能夠吸引會眾注意,但是唱歌唱到第五首,很多時候會眾也對投影幕上的繁複變化,失去感覺了。

我們觀察到的這個問題,實在比「上述這段影片」中是否有不合乎神學或邏輯的地方,還要更重要、更根本。因為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基本上否定了所有多媒體的「持久性」。也就是說,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多媒體只是「一時的」(還記得我之前聊過暫時的與永久的事情嗎?還記得我提醒過,既然要做訓練,就不要忘記把永久的價值訓練進人的心裡嗎?)。不過,我們當然也不必如此悲觀,讓我們繼續仔細想下去。

我上面寫的這些,其實是給每個從事「藝術事奉」的人的警告。因為,藝術,接觸的是人比較深處的情感;但是,人也很容易麻木。因此當我們從開始就明白藝術的優點與缺點時,我們反而能在使用藝術來榮耀神時,思考如何盡量發揮它的優點,避開它的缺點。

以下的投影片畫面是我在2005年一月,在洛杉磯台福教會帶領主日敬拜時,我與同工一起製作的一個powerpoint。不能算做得很好,但我可以用這個投影片檔,跟你分享我是怎麼避開,我們剛剛所談論到的藝術的「缺點」的。


首先,即便是同一首歌,背景圖案所放置的位置會有所不同,有時候我們用半幅圖(或1/3幅)放在螢幕的左半邊,有時候右半邊,有時候又換成全幅圖:


甚至是原本半幅圖展開的全幅圖:


目的就是要用視覺的不安定感,取得變化。甚至利用半幅圖片或全幅圖片,也用圖片內容、色調的編排,來傳遞一些信息。


其次,隨著歌曲性質的不同,我們會讓背景圖片的變化增加或縮減。通常以半個小時的敬拜而言,大概到第四第五首歌,已經進入「比較深」的敬拜,所選用的詩歌通常在節奏上也比較慢一些。這個時候我們通常會刻意用「意識型態不那麼明顯」(不像放一個山景、花草等等,有清楚意識型態的圖片)的背景,並且減少背景更換改變的頻率。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期望敬拜者能夠深入在敬拜裡;而不致於被視覺上變換的效果影響了他們在神面前的專注,或者被圖片所傳達的信息,在潛意識裡思考這些圖案的意義,而無法完全專一的把焦點放在神身上。


我們做得當然還有很多進步空間,但這些簡單的編排邏輯,其實就是我們為了避免藝術的缺陷,所做的安排與努力。事實上,這樣的設計也同時反應出了我們背後的一些「敬拜神學」,以及我們如何依照這些敬拜神學而變化我們應用媒體的方式。比如,我們認為,敬拜到深處時,越多「人為」的東西出現,反而越不容易幫助人敬拜。比如我們認為,敬拜的一開始,會眾常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難以專注,因此我們需要用比較複雜,卻又呼應歌詞意義、歌曲節奏的編排,來把會眾的注意力集中在詩歌上,好讓他們藉由詩歌歌詞與所看到的影像,把焦點轉向神。這些其實都還不是「敬拜神學」,只是「敬拜神學的應用」。而這些應用背後所隱藏的敬拜神學,我想應該是:「我們相信,敬拜就是讓人對神傾心吐意,讓人完全的放下自己,單單來到神的面前」。當然,如果我們所秉持的敬拜神學換成:「敬拜是經歷神的國度真實臨到人間」(東正教的敬拜神學比較接近這樣),那麼我們所用的圖片、所做的安排,恐怕也得隨之變化,而呈現相當不同的面貌。

我簡單做個結論。

如果我們探討的是「上述這段影片」能不能感動人心,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點頭同意的,至少絕大多數人在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都或多或少被感動過(當然我相信也有人第一次看就覺得這個影片裡面隱藏著許多問題)。這段影片透過動畫內容,在說一個故事,搭配了音樂,就掀動了人的情感,使人感動。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感動,在某些時候是可以徹底改變某些人的心,讓他們更愛神的。但是,如果我們採用如同影劇學校的觀察角度,或者「神學院護教學」的觀察角度,運用各種專業、理論的方式,理智的去探討、分析「這段影片」,那麼誰也不敢大膽的說這段影片「沒有問題」。不過,又有誰敢說任何偉大而感人的藝術品(蒙娜麗莎的微笑?清明上河圖?命運交響曲?),都是「完全完美」而「沒有缺陷」的呢?恐怕是我們都該更謙卑一點比較對吧!

藝術有其好處,也有其短處。當我們使用藝術成為媒介,我們就需要小心,有智慧的使用它,「心意更新變化」的去使用它。

最後,想一想教會的「敬拜讚美」運動吧!從傳統教會唱所謂的「Hymn」,無論是詩歌本身、唱詩方式等等,大家都唱呆唱煩唱膩了,於是大家一窩蜂的擁抱敬拜讚美方式的敬拜,覺得敬拜讚美的方式真是「新鮮」,真能「幫助人」啊!不過在十六、十七世紀時,今天被大家講得好像乏善可陳的「傳統」,則是當時的「前衛」,也是當時所有人都覺得「新鮮」的玩意,因而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換言之,今天所謂的「新鮮」,恐怕將在明天「變味」,後天「腐爛」。

仔細觀察音樂敬拜讚美運動,其實很多教會已經進入了「想要再次更新」的階段了,於是又追求其他的音樂敬拜讚美方式, 比如「刻意增加唱靈歌的比例」、「增加使用具有特色民族風格的詩歌」、「刻意安排樂器即興的獨奏」,並覺得這些新方式更好、更深入,更能幫助人敬拜。的確,很多新方式是很棒的,也的確能幫助人在敬拜中有不同的經歷。但是,問題並不這麼簡單。聖經的確教導我們要「唱新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從頭到尾也沒有反對教會不斷的「更新而變化」採取新方法,甚至當我們在這裡討論「在教會中運用多媒體」時,正是因為我們願意採納這種新方法。然而在持續求變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而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究竟因為新方法的採用而抓到了多少「永恆的價值」?這才真的是每個基督徒都該認真嚴肅面對的事情。因為有一天我們都將站在審判台前,耶穌恐怕不會因為我們「不斷的更新變化」、「不斷成功的帶領教會採用更新、更有效率的方法」而給我們太多讚賞,反而,他會問我們「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人的方法,終有變味的時候。就像第一代第二代出埃及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或許還能在會幕前真實的敬拜;但同樣的制度繼續延續,到了以賽亞時代,以色列人的敬拜卻令神做噁(看看以賽亞書第一章吧)。就像大衛敬畏神,所羅門已經變成跟隨大衛的腳步,而所羅門之後的王,遠離神的例子就多了。

新,有新的好處,他能幫助人再一次重新面對ㄧ個「舊而古老」的問題:「我們究竟愛主有多深?」但是,新也有新的缺點:「終有一天,新的也會變舊,好的也會放爛」。因此,我鼓勵你,利用這個「新」的機會,解決真正的「舊問題」。要利用這個大家對「舊媒體」不那麼有興趣,而可望開始更多擁抱新媒體的時候,藉機也要碰觸解決一下「舊問題」。舊問題是什麼呢?除了一個服事者的生命品質以外,還有我們的「服事觀」敬拜的「神學觀」,以及我們「使用媒體與藝術的態度」.......這些觀念與品質,是不會隨著新技術的演進而變化的。

因此與其探討這部片子究竟有沒有「問題」(誰沒問題呢?誰能拿起第一塊石頭丟向那行淫的婦人呢?參約翰福音8-3:11)

,與其找出片子中的神學問題,不如從這部片子的「問題」裡,去找更深層的問題,然後面對真正更大更重要,卻往往偷偷隱藏在角落,不容易被我們發覺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我就鼓勵你思考更重要的大方向的原因。(待續)

0 留言: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Gadget 1.1